企业基金会成重要捐赠主体 全国慈善组织迅速增多
近日,民政部对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作出表彰决定,授予全国281个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和基金会“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称号。据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月27日,全国慈善组织数量已达11260家,其中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2459家;已备案慈善信托超过700单,财产总规模超过36亿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主体,社会组织也成为我国公益事业重要主体。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慈善事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走出了一条更高质量、更为安全、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及全球治理形成一次大考,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慈善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慈善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其成就在2021年得到进一步肯定。
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去年2月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社会组织领域1名楷模、23名个人、20个集体光荣上榜。民政部数据显示,脱贫攻坚以来,全国社会组织共实施扶贫项目超过9万个,投入各类资金1245 亿元,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疫情防控方面,2021年相关领域社会组织累计接受有关捐赠资金超过100亿元、物资超过2亿件。同时,部分全国性社会组织积极助力海外疫情防控,如中华慈善总会累计向巴基斯坦、缅甸等18个国家捐赠价值约500多万元防疫物资等。
2021年10月,《“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正式出台,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社会组织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推动我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安排。
规划提出,到2025年,党建引领、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更加健全,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制度更加完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发展格局更加定型;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数量达到1250万人,社会组织固定资产达到5900亿元,获得3A(含)以上评估等级的全国性、省本级登记的社会组织占其登记社会组织比例达到25%,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无不良信用信息记录的社会组织占全部社会组织比例超过80%,实现社会组织发展从“多不多”、“快不快”向“稳不稳”、“好不好”转变,从注重数量增长、规模扩张向能力提升、作用发挥转型。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认为,应鼓励市民和社区创办、领办中小规模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促进基层社区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培育基层公益慈善的社会风尚。
慈善资源总量呈喷涌之势
1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显示,我国慈善资源总量呈现喷涌之势。2020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100亿元,较上年增长18.85%。
近年来,因疫情等原因导致社会组织总量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且举国动员的治理体系也在继续加强对社会资源的吸纳,但全国慈善资源总量仍然呈现喷涌之势,志愿服务也实现较高质量增长。在人类减贫和疫情防控的中国道路上,家国共同体得到空前强化。
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呈连年增长势头。2012年,我国社会组织总量只有32万家;2013年达到39万家;2014年达到46万家;2015年达到53万家;2016年达到61万家;2017年达到69万家;2018年达到76万家;2019年达到84万家;2020年超过89万家;2021年开年伊始便突破90万家。照此增长速度,预计到2022年,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将突破100万家大关。
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会组织固定资产4785.5亿元,吸纳就业1061.8万人。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实施扶贫项目超过9.2万个,投入各类资金1245亿元;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累计接受社会各界捐赠资金约396.27亿元、物资约10.9亿件。中央财政设立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直接受益对象1300多万人次。这一系列显著成效为“十四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社会公益资源总量由社会捐赠总量、全国志愿服务贡献价值和彩票公益金三者之和构成。相关测算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社会公益资源总量预测为4100亿元,较2019年增长18.85%,其中社会捐赠总量为1520亿元,彩票公益金总量为959.84亿元,志愿者服务贡献价值折现为1620亿元,分别较2019年增长10.14%、-15.80%和79.28%。
蓝皮书指出,全民抗疫行动成为慈善资源总量激增的首要因素,构建有韧性的慈善共同体成为国内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的重要路径。慈善共同体不仅包括社会组织的嵌入式发展和网络化协同,更是跨部门的多业态融合。
在喷涌的慈善资源总量影响下,中国的慈善事业法治化进程也加快推进。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慈善法》执法检查并在随后发布《慈善法》修法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报告指出,截至目前,《慈善法》施行5年,《公益事业捐赠法》已实施21年,是时候从更宏观和深入的层面去统合两部法律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慈善法治,谱写慈善法治的中国乐章。
企业基金会成重要捐赠主体
优化的发展环境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其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全国3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累计筹款87.5亿元,互联网筹款能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99公益日”期间,超过6870万人次捐35.69亿元,加上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6亿元资金支持,总共募得善款41.69亿元。其中,慈善会系统筹款能力迅速提升,62家慈善会机构筹集资金18.27亿元,以18.5%的机构数拿下了99公益日 45.1%的总筹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慈善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基金会已成为重要的捐赠主体。2021年以来,在为行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同时,企业基金会大规模投入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与教育等领域,大额捐赠频现,以实际成就证明着自身的价值。
2021年的“99公益日”,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宣布拟投入50亿元,用于“99公益日”及后续的激励金支持、公益数字化建设以及一线公益帮扶,为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助力,为“第三次分配”提供有力的公益技术平台和数字能力服务保障。在腾讯相继投入两笔500亿元启动“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战略等,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为重要参与方。
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将于2025年之前,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高质量就业、弱势群体关爱、设立共同富裕发展基金等五个方向上累计投入1000亿元,与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在这一背景下,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宣布将进行战略升级,全面聚焦于三大方向,即践行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积极投身建设绿水青山。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12月共有6家基金会对外捐赠支持共1.2亿元,体现在社会组织间合作开展项目,有力者及时伸出援手。同时,企业和企业家们针对高校的大手笔捐赠不断,频频刷新纪录,基金会多为实施主体。在救灾方面的捐赠救助项目,也以基金会为主,占比超过50%。
自1981年我国第一批基金会成立以来,中国基金会行业走过了40年征程,40年的发展为基金会走向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基金会依托资本的力量,一方面,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富裕事业提供专业服务;一方面,被发起方赋予重任,成为相关项目的实施主体。(李璟)
相关阅读
-
企业基金会成重要捐赠主体 全国慈善组...
近日,民政部对全国先进社会组织作出表彰决定,授予全国281个社会团... -
生益科技产销两旺预盈超26.2亿 净利预...
随着覆铜板市场需求旺盛,迎来发展机遇的生益科技(600183 SH)业绩... -
贵州茅台推出新产品 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
刚刚推出新品茅台1935后,贵州茅台再次加码系列酒产能项目。1月26日... -
九泰基金管理层频频出现调整 基金存量...
九泰基金26日发布一则人事任命公告,谢海波成为公司新任副总经理。... -
君乐宝正式进军羊奶粉领域 全年营收预...
继布局羊奶粉后,君乐宝再次战略入股华南区域乳企皇氏集团子公司。1... -
格力电器主业放缓加码新能源 18亿元收...
2022年伊始,格力电器给广大投资者送上一份大礼。1月24日晚间,格力...